【日本《东洋经济周刊》6月9日一期文章】题:中国的金融事业是日本的新机遇(作者早稻田大学研究生院财政综合研究所顾问野口悠纪雄)
工业化需要资金,因此也就需要金融活动。金融是中国发展较为滞后的领域,也是将来有可能逐步发展的领域。那么,日本金融机构进入中国是否可能?在欧洲,英国曾经将外来石油资金注入东欧,支撑了东欧的经济市场化进程。日本能够在亚洲实现同样的目标吗?
首先,我们大家可以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设备投资需要金融服务吗?”之所以提出这样基本的问题,是由于中国很多时候依靠政府投资,有人质疑其要不要民间投资和外国直接投资(FDI)。
中国经济慢慢的开始引入外资。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迅速增加。1979年以后,这一数字仅仅为每年10亿-40亿美元,但90年代后期以后激增至每年300亿-400亿美元。
中国是借助FDI实现增长的典型案例。在需求方面则极为依赖外需。而日本当年则是通过国内设备投资和消费实现有效需求,投资资金主要是依靠国内储蓄,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
2000年,中国吸收的FDI为470亿美元,2011年达到1160亿美元。其中,日本所占数额在2000年为30亿美元,2005年为60亿美元。美国则在中国的FDI来源中占据第一位。来自香港、台湾等地的FDI却并不如想像的那么多。
但是,今后中国将依靠国内储蓄和国际市场等渠道获得投资所需资金,而不一定要通过FDI。假如慢慢的出现这种情况,中国的储蓄过剩部门就要向投资过剩部门提供资金,这其中需要金融活动的协助。
中国的长期资金市场并不发达,主要以间接金融为中心,管制较多。对于设立分支机构、从事业务等的规定比过去的日本更为严格。金融领域是仍受社会主义影响的领域。而且,由于国有大银行处于支配地位,中国对外资的进入进行了严格管制。这与基本上没有管制且竞争非常激烈的制造业完全不同。
但是,反过来看,这正为日本金融机构提供了今后活跃的空间。而且,这一领域的未来成长可以说是切实的。
根据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中国于2006年12月开始向外资开放金融业。近期,中国允许海外企业将投资国内合资证券企业的出资比例上限由现在的33%提升至49%。此外,中国还表示将考虑允许合资证券企业从事商品及金融期货交易。
在制造业领域,中国政府允许外国企业进入,并通过竞争提高生产效率。中国也期待金融领域发生同样的事情。因此,可以说中国希望开放金融市场。
不过,这一领域应当会有激烈的竞争,而不会像在日本高速增长期那样,“只要与监管部门保持良好关系就万事无忧”。
(未经新华社参考消息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者以其他方式使用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