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第15届“工行杯”全国大学生金融科学技术创新大赛总决赛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功举办。来自西安交通大学、对外经贸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山东大学等13所高校的参赛选手齐聚决赛舞台,以思维碰撞和智慧交锋点燃数字金融创新火花。南京农业大学团队凭借《融e担——农担贷款智能管理平台》项目,以优异成绩荣获全国特等奖,这是我校首次在该赛事中获得最高奖项。
本届大赛以“数智金融,点亮未来”为主题,吸引来自全国超过30个省、自治区及港澳地区的1100多所院校、6万余名学子踊跃报名,征集创新方案1.5万余件,报名人数与作品规模均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历经5个月省赛、复赛、区域赛的激烈角逐,13支队伍脱颖而出,成功晋级总决赛。
《融e担》项目精准聚焦我国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的现实困境,直击农村信用信息数据库不完善、机构间信息不对称、贷后管理流于形式等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核心问题。项目团队负责人、金融学院投资学大四学生夏晓岳介绍:“我们运用联邦学习技术,构建了多方信用评估模型,并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融e担’联盟链,以此实现审批流程的高效化、成本的惠农化、管理的便捷化”。
在总决赛答辩现场,夏晓岳、姚粤和朱盛茗三名同学凭借扎实的专业相关知识和出色的表达能力,自信满满地阐述项目理念与创新点,充分体现了南农学子的卓越风采,赢得了评委们的高度认可,最终以优异成绩荣获全国特等奖。这不仅是对小组成员努力的肯定,更彰显了“强国建设,南农何为”中金融学子的使命与担当。
该项目指导老师、金融学院何亮副教授表示,团队在项目筹备过程中付出了诸多努力,在学校、学院全力支持下,他们深入江苏、贵州等地的多家家庭农场开展调研,与当地金融机构展开深度合作,经过大量调研分析,累计形成了数十万字的调研分析报告。这种脚踏实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精神,正是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金融+科技”跨学科培养特色的生动体现。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今年恰逢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科设立40周年,40年来,该学科为我国金融行业输送了一大批复合应用型人才。近年来学校持续深化金融学科改革,于2023年设立了全国农林高校首个金融科技本科专业,逐步推动金融和AI的深层次地融合。金融学院将进一步发挥在农村金融领域的优势特色,加快与新兴科技的融合与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力量。
据悉,自2010年创办以来,中国工商银行已连续15年举办全国大学生金融科学技术创新大赛,历经多年发展,现在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领域具有示范效应和品牌价值的重要创新赛事,并入选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目录,比赛覆盖全国一千多所高校,收获超过四百万名大学生的关注,输出了六万多份金融创新作品,为培养金融科技领域的创新人才、推动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发挥了非消极作用。